【記者蔡昊邕、陳慈晏、郭采縈報導】六堆客家社區涵蓋屏東竹田、內埔及高雄美濃等鄉鎮,客家族群自清代便深根於此。時至今日,雖然當地仍保有許多傳統客家村莊與建築,但《社區按靚》主編李育琴認為,其實六堆文化正在消失。因此,深耕永續發展協會利用社區報《社區按靚》記錄下客家文化的點滴,同時將客家文化的美好傳遞給更多人知道。
為保存客家文化不遺餘力
「深耕永續發展協會」由熱衷於客家文化的在地青年組成,致力於推廣、記錄與保存客家文化。自協會成立以來,主要工作除了承辦政府單位所舉辦的客家文化相關活動之外,還有訪問各個客家村莊進行普查並調查各家的客家文化。體認到應該要將所做過的事情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協會於民國一○三年創辦社區報,希望能透過報紙,讓更多人看到客家文化的內涵。
李育琴說,在進行普查時,發現許多傳統的客家伙房、門樓等皆被拆掉或是重新裝修,不再是最原始的模樣。因此,在社區報上的報導,除了希望能夠作為紀錄之外,「也希望大家就是多重視這些文化」。
《社區按靚》 記錄六堆文化的美好
基於是客家文化相關的社區報,社區報取名為《社區按靚》,「按靚」為客家語中「漂亮」的意思。《社區按靚》出刊多為一季一期,出版量為一期一千份。閱讀管道除了協會成員會分送至客家文物館及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等地,也能直接向協會訂閱,免費寄至府中。
從社區報尚未成立前到現在,普查累積了多年的資訊,除了加深協會成員們對六堆客家社區的了解,也成為社區報內容的資料庫。第一版的封面故事多以專文及專題報導的方式,傳遞給讀者他們所想要關注與討論的議題,例如先前曾經以「消失中的六堆」為主題,透過封面故事試圖讓讀者意識到若客家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保存,消失會是六堆客家文化逐漸走上的路。
除此之外,他們也曾將在普查中精華的內容,做成主題,例如十大伯公或敬字亭,讓大家一看就能了解「原來我們六堆這邊有那麼多的這些文化資產」。
第二、三版的內容主要以工作報告及在六堆發生的時事、活動為主,多為撰寫一些文化資產的所遇到的問題,或是在普查的過程中遇到認為值得記錄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社區報的最後皆會放上一張文化地圖,源自於在普查某個村莊時所畫的在地地圖,用以介紹村莊中的特色伙房、伯公,以及在地的美食、傳統技藝與文化資源等,為社區報添上不同的風采。
採訪過程中 意識保存行動的迫切
協會成員曾麗玉分享了許多在普查時所得的難忘回憶。大約六年前,她採訪了…